内容页搜索

(一)诗词

吴江地方志书、文集、诗录中存有大量有关蚕桑丝绸的诗词,这些诗词大都从不同角度描绘历代吴江丝绸各业的面貌,从农村家庭织造业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专业市镇的兴旺,丝织工艺的精湛,直到蚕农、丝织机户的勤劳、疾苦和风俗。现辑录部分于下:

 

罗敷行

南朝  顾野王

东隅丽春日,南陌采桑时。

楼中结梳罢,提筐候早期。

风轻莺韵缓,露重落花迟。

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

使君徒遣信,贱妾畏蚕饥。

 

江村行

  张籍

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

田头刈莎结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

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

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采桑不向田。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鲜。

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奉和夏初袭美见初题小斋次韵

  陆龟蒙

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

 尽趁晴明修网架,每和烟雨掉缲车。①

啼鸾偶坐身藏叶,饷妇归来鬓有花。

不是对君吟复醉,更将何事送年华。

注释:①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蚕妇吟

  叶茵

扫下乌儿毛样细,满箱桑叶翦青柔。

大姑不似三姑巧,今岁缲丝两倍收。①

注释: ①缲丝:煮茧抽丝。

 

机妇叹

  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叶茵

壁间吟不待秋时,吟苦中宵动客悲。

劝汝不须催妇织,家家五月卖新丝。

 

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范成大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中,采桑时节暂相逢。

 

晒茧

  范成大

隔篱处处雪成窝,牢闭柴荆断客过。

叶贵蚕饥危欲死,尚能包裹一丝窠。

 

缲丝行

  范成大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照田蚕行

  范成大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

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

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

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

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村景即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震泽行

  张渊

秋日凉云小扇罗,吟诗江路共经过。

西风篱落豆花日,雨节园林木叶多。

机杼家家催药段,儿童一一解吴歌。

慈云塔下波塘静,共看渔人织短莎。

 

桑畦

  张渊

吴蚕已成蛹,叶尽桑条长。

日斜戴胜飞,有人伐远扬。

 

吴歌

  张璞

红豆花边织绢娘,声声恼断阿妈肠。

望乡多少相思结,夜短心忙织不长。

 

黄溪春早

  沈周

一水自两东,春流浩荡通。

楼台侧明月,舟楫坐长空。

芳草渔隈合,柔桑蚕户同。

作类须记胜,要自太湖翁。

 

苎头饼

  沈周

荣萌方长折,作饵糈相仍。

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

女工虚郑缟,士宴夺唐绫。

我有伪生感,临餐独不胜。

 

刻丝牡丹

  史鑑

中原新尚女真黄,姚魏含羞怨夕阳。

谁换春风上机杼,又随番使过钱塘。

 

春蚕

  庄元臣

春蚕叶饱腹荧荧,吐丝千尺自纬经。

昼夜回环不暂停,团成文茧隐躯形。

老茧空腹意可怜,欲飞寸丝作翳屏。

口枯如焚不得萦,拳头蹙腹僵窗棂。

同此禀含造物灵,巧拙相悬类渭泾。

智人运思如建瓴,昂藏变化何亭亭。

愚者六凿牢缄扃,一筹不展空冥冥。

面目手指均一型,九牛毛去何但宁。

聊感春蚕韵说铃。

 

上张灯后苑以麦灯居中吾州所产也

  王士骐

江南五月麦初黄,野老殷勤进上方。

织就丝丝冰比洁,镂成叶叶玉分光。

谁高市上千金价,不比宫中七宝装。

闻道圣人昭俭德,莹然一盏照中央。

 

盛泽

  周灿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

 

河北市①

  蒋之

夹水一廛居,秋灯响机杼。

自是新杭人,未识新杭处。

注释:①河北市:即新杭市,今属盛泽镇群铁村。

 

吴江竹枝词之一

  周永言

清水祠边水似泉,惯将灰洒做丝绵。

郎添文武茈尖火,侬踢缫车抱茧牵。

 

萧元则江村诗十之一

  易恒

不施膏沐向蚕忙,日日阴晴出采桑。

夫婿辽河姑八十,自身不织绢衣裳。

 

感怀一十五首之一

  沈宜修

夜夜蛩催织,机中不成疋。

缕缕博山烟,何能合而一。

 

盛湖竹枝词

  汤三俊

  金家样旧称良,花色翻新更有强。①

灯火小窗人夜作,鬖鬖鬓影络丝娘。

注释:①:通绸。

 

过黄溪

  俞南史

碧水烟开引绿杨,千门相照列成行。

卖鱼人带歌声近,响梵林传暮色凉。

日日远劳行旅客,家家夜苦络丝娘。

当年高士幽栖处,余亦埋名过此乡。

 

和蒋之翘诗

  王明福

秋风络纬鸣,家家弄机杼。

小姑工织缣,知往新杭处。

 

催妆词

  叶燮

锁床十二洞房深,玉琢飞琼画不成。

记取机丝新样锦,穿花紫燕听吹笙。

 

春日杂兴

  周抚辰

陌上柔桑长绿枝,携筐守箔莫教迟。

 可堪才祭三姑后,夏税来催未作丝。①

注释:①三姑:亦名蚕三姑,民间蚕神称谓之一。

 

盛湖

  汪文柏

矮屋环湫市,洄流界叠塍。

夜灯千匹练,秋雨半湖菱。

击榜吴娃捷,评珠贾客能。

辛勤终岁力,犹未足催徵。

 

饲蚕

  袁景辂

看到三眠忙倍加,小姑连日鬓鬖髿。

蚕时不记春深浅,瞥见窗前姊妹花。

 

新杭竹枝词二首

  陈毓乾

新杭市接王江泾,新杭人家稀入城。

有时千匹万匹练,却上江船汉口行。

 

郎往吴江妾秀州,问郎只说住桥头。

桥南桥北分乡县,桥下水流终合流。

 

采桑词

  严蕊珠

绿杨村外闻啼鸠,青青绕屋桑阴稠。

微行联袂趁迟日,女郎三五携筐钩。

蛾眉侵晓烟痕绿,温室红蚕初罢浴。

玉钩影挂月玲珑,金剪声飞风断续。

断续声中笑语香,华容真个耀朝阳。

烟条细摘云鬟腻,露叶轻翻翠袖凉。

采采筠篮看乍满,陌上踏歌归缓缓。

宵深戾叶向蚕房,剔尽银灯愁梦短。

梦苦短,叶苦稀,蚕饥中夜蚕娘啼。

有丝已判二月卖,无叶那得三眠齐。

君不见东家女儿最疏懒,百幅缠头歌一啭。

采桑辛苦几曾谙,罗衣倚向春风暖。

 

养蚕词

  金学诗

绿窗清雅唤晴鸠,傍舍青青桑叶稠。

早起小姑饲蚕罢,重携丝笼桂枝钩。

温室红蚕试浴新,火厢食叶夜深闻。

但期安稳三眠过,香茧堆盘白似云。

三间茅屋小桥西,永日蚕家上蔟齐。

渐听缫丝声轧轧,深闺辛苦学添梯。

吴蚕作室如雪团,吴娘煮茧成水纨。

绮罗流黄出机杼,络色丝抽尺五竿。

 

盛湖棹歌

  宋贵

季青诗思满汀洲,亥市辛街枕碧流。

只道夜灯千匹练,谁知五色彩云浮?

 

蚕词

  金文城

朝来饲蚕恐蚕饥,暮来添叶怕叶稀。

三更睡起人形疲,晨鸡喔喔鸣窗西。

谁怜此夕月冷闺,谁怜此夕风侵衣。

刚见三眠四眠齐,又将撮蔟争添梯。

山家到处罗蚕房,蚕房茧白生光芒。

望之明洁如珠珰,采之历落盈遽筐。

缫车轧轧月昏黄,龙梭抛掷人何忙。

乐太平兮颂无疆,思公子兮云为裳。

商量报本不可忘,告成还祭马头娘。

 

偶感

  沈璟

我有一匹锦,出自处女机。

霞光映四壁,临风开烟霏。

彩鸾对对舞,朱雀双双飞。

连岁不得售,花样违时宜。

舒卷本从心,携之达京畿。

愿列尚方署,日华流光辉。

 

盛湖竹枝词

  王鲲

阿侬居近画师桥,淡淡眉山日日描。

一自郎船贩缯去,怕人偷听不吹箫。①

注释:①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瞬成荆杞

  沈璟

筐中凤凰锦,本自良工出。

积分方成寸,积丈方成匹。

开缄向管夸,光华耀朝日。

岂元圆峤蚕,叶在鲛人室。

愿加组织功,勿恃素丝质。

 

青草滩杂诗九首

  赵基

灶角争迎灰三姑,喃喃絮语夹双芦。

好凭五月新丝熟,买向湖州卖向苏。

 

比屋少闻纺吉贝,连宵只听络银条。

空怜澼絖黾纹手,一缕何曾御朔飚。

 

更番重午又重阳,角黍粢团令节忙。

儿上花楼女络纬,终年辛苦是厨娘。

 

回纹锦缎乞天孙,七夕咸楼宿露盆。

只让儿家偷样巧,采绒留与绣鸳鸯。

 

南邻北巷会盂兰,雪藕瓤瓜边地摊。

新织绢裁裙子薄,蚕丝抽尽又成团。

 

一日刚抽一疋来,瓜皮艇子放溪隈。

杨花扑面吹如雪,慎莫回头笑脸开。

 

三眠四起候蚕娘,四月江村户户开。

偏到新丝停络柱,更无余地可栽桑。

 

暑绢秋罗目易迷,争如荡北与溪西。

天家不设机丝税,衣被中原到九氐。

 

毕世辛勤罄有无,了将经卷迓村妇。

彩旛荳米蚕花竹,此是朱陈嫁娶图。

 

田家饲蚕曲

  吴琼仙

将米易桑叶,蚕饱妾苦饥。

妾苦饥,犹可支;蚕可饥,那有丝。

 

己亥春仲山民丈以赈恤机户事,风阻滩桥,

感事见怀,次韵奉寄

  杨秉桂

机声閴寂断炊烟,鸿雁哀嗷二月天。

但愿今年桑叶贱,红蚕成熟过三眠。

 

徐丈山民以赈恤机户事入郡,回舟风阻,

感事有诗,见寄次韵奉怀(选二)

  俞岳

千疋丝罗万灶烟,吴民总倚食为天。

饥鸿几队喧中泽,赢得诗人夜辍眠。

 

忏除风恶与云痴,天意应知振俗疲。

从此篝灯桑柘里,机声夜夜和君诗。

 

五月初三日集梅花屋分咏农桑诸务得络丝

  张薇人

雪茧乍缫余,络具忙安置。

经纬纤手分,圆旋掉如意。

籰影滚成团,跳脱转玉臂。

有时断者续,手口互相替。

恒愁织者少,腕弱不遑计。

漉漉响通槽,夜作篝灯继。

年光如辘轳,愁绪心头系。

指望杼柚盘,尺寸良非易。

何况今春蚕,盈箔雨中弃。

安得络雨丝,仙女随风曳。

一笑手中绚,宛转冰丝细。

 

五月初三日集梅花屋分咏农桑诸务得剥绵

  张薇人

绿阴响缫车,女手又分茧。

煮余翠釜捞,别有同功选。

沃以碧瓷盆,击水腻流衍。

尖尖玉指莹,皎皎雪肤减。

层层擘将来,名称兜罗软。

更制月样弓,弯环素丝羂。

屈指饲蚕初,金钱落桑翦。

才得几分收,愁娥尚难展。

伴受葱根辛,肯学姜芽敛。

嫁衣行可装,丽密衬新茧。

挑灯絮语温,纤指还拢(木然,左右结构)

 

养蚕词

  金黄钟

贫家养蚕望蚕熟,浴罢红蚕初上箔。

昨宵一雨春廉纤,村前村后女桑绿。

桑间女儿提蚕筐,村中阿母饲养忙。

愿祝天公毋阴寒,阴寒常虑僵蚕僵。

三眠三起无宁夕,桑椹已红蚕茧白。

女缫丝,母炊汤,女儿二七如母长。

缫丝轧轧新丝香,打门悍吏催租遽。

虎视狼贪不容语,半价偿租攫丝去。

 

頔塘棹歌

  钟鼎

做丝花放野蔷薇,辑里湖丝天下知。

吴女生来纤手白,不关浔俗善缫丝。

谷雨后头蚕市集,端午节前丝市开。

不信浔溪有互市,红毛夷舫火轮来。

经络蚕丝一万家,新正满日要开车。

若非夜上姑苏市,定寄明朝水老鸦。

 

养蚕词

  殷兆镛

前年田禾伤,去年蚕丝荒。

丝荒桑叶贱,沃若委路旁。

今年叶腾贵,千钱值一筐。

家园采不足,贩卖来野航。

叶贵匪所惜,安得八辈偿。

养蚕若养子,积叶如积粮。

侧侧春寒薄,沉沉密室藏。

落剪焙雨湿,绕箔闻风狂。

头眠二眠盼,千户万户忙。

食叶多胜少,食多丝抽长。

食叶嫩胜老,食嫩茧不僵。

譬彼饱学者,抒发为文章。

嘉尔经纶抱,衣被及万方。

上以献我后,黼黻资元黄。

功成忽谢去,化作蝴蝶翔。

回看绿荫茂,梯影犹在墙。

 

盛泽谣

  黄光升

千家一簇万间楼,估客如云采买绸。

分寸黄金分寸土,行人不知市梢头。

淡色轻衫浅色裳,蓬松鸦鬓巧核妆。

虎丘山远无缘到,一岁风光佛庙香。

 

黄溪竹枝词二首

  史在柱

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

漫揭轻裙上楼去,试看侬撷好花枝。

 

朗起金梭妾起花,丝丝朵朵惹人夸。

无端北客嫌轻去,贱煞吴绫等苎麻。

 

頔塘棹歌

  周桢

妾弄金梭手自裁,郎栖机上拽花开。

昨宵翻得新花样,一片冰纹一片梅。

 

癸未,春夏苦雨,至秋不止,又屡遭大风,田庐漂没无算,

草堂闷坐,怆然于怀,得七律四首(选一)

  周桢

薄雾轻烟锁陇头,蚕房早使小姑愁。

金钗典去桑争买,苇箔搴来茧缺收。

紫陌波深秧未插,黄云浪卷麦无秋。

还怜打水田中急,短笠长蓑夜不休。

 

秋桑·和叶溉树枚丈

  王之佐

东风初暖养蚕天,刀剪声声夕照偏。

不分黄梅重绿后,凉荫便减一树烟。

寒蝉无语咽深秋,园客重来陌上寻。

纤手提筐人不见,攀条曾记立墙荫。

 

浴蚕词

清 叶熙恩

天气温凉最系情,还防触讳闭柴荆。

谁家沈字称萝卜,绝倒村人信口更。

抛来刀尺与梳篦,赢得今朝上簇时。

  犹起连宵眠未得,偷偷闲一响乳婴儿。

采桑心事十分忙,人去梯留倚斜阻。

要祝收成多瓮茧,夜深争拜马头娘。

缫车声罢绿荫天,市上争雄白雪绵。

费尽工夫刚卅日,新丝换得小青钱。

 

盛湖竹枝词十三首

民国  沈云

贩缯晴趁市河趋,市日曾传寅亥俱。

南徙新庄缘底事,壬申一炬为驱丛。

 

栋宇沉沉会馆多,承平商贾百千罗。

自从旷劫重生后,鲁殿灵光余几何。

 

美利天然岁比登,居民筋力百无能。

饶他越客反为主,赢得人称小绍兴。

 

吴绫自古夙称良,荡北浜南最擅场。

云锦翻新名目夥,梯航远输达遐方。

 

姐自治丝妹挽花,双双轿女髻盘鸦。

他年嫁作商人妇,组织工夫早到家。

 

贫妇生涯靡有他,低头夜织不停梭。

新丝价贵生绡贱,蹙损双蛾奈若何。

 

领户分居繁有徒,市湫屋矮路盘纡。

日收生绢千万匹,半入申江半入吴。

 

荆布苗条新嫁娘,花蚕看罢又分秧。

落田羞被旁人笑,不敢回头偷觊郎。

 

舶来纱品赛罗绫,男妇风行价日增。

争似阿侬机织好,香云衫子宝光腾。

 

闾巷短长七十三,市东郑里又新参。

门千户万疑无路,机杼声声入耳酣。

 

二月初旬喜气饶,开庄吉日市声嚣。

五更爆竹惊人睡,商店悬牌趁此朝。

 

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

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

 

蚕事关门忌百端,山头望满十分欢。

天公此月真难做,既要温和又要寒。

 

七绝

民国  沈建勋

育蚕改进计从长,新法何须问马娘。

初次开弦弓里试,惊人成绩茧丝香。

 

绸乡颂

现代  汪钦成

蚕桑丝绸,中华瑰宝。

远溯上古,嫘祖亲教。

汉唐西输,山高路遥。

衣被天下,云锦天造。

苏宁沪杭,各领风骚。

由泾而盛,尤著纺绡。

徐绫沈濮,先河首肇。

机杼万户,估客如潮。

庄领互济,共策丰饶。

益源永亨,懋迁有道。

分行春申,腾誉海峤。

东夷侵凌,百业俱挠。

抗战胜利,尘烟未消。

人民做主,国换新貌。

国新月异,缤纷竞超。

百岁过客,欣看今朝。

 

忆江南·绸都盛泽

现代  赵逸明

绸都美,流彩映云霞。万户千家罗锦缎,八方四野植桑麻。天女浣溪纱。

 

忆江南·盛泽

现代  骆黎明

蚕花殿,嫘祖供为神。远古农桑伊首创,于今丝织代传薪。能不谢鸿恩。

 

盛泽(新韵)

现代  萧海铭

围垦盛湖卅六春,抚今追昔感商参。

万机声响财源涌,千尺波平事业欣。

引凤筑台绸市旺,腾龙出海锦云飞。

目澜回望繁华处,大泽翻成聚宝盆。

 

盛泽丝绸一条街

现代  张志康

万紫千红才是春,绫罗绸缎晚霞横。

挑挑拣拣剪刀下,几片彩云送客人。

 

先蚕祠

现代  陈志强

斗拱飞檐金殿耸,青烟袅袅绕香炉。

先蚕遗教播吴越,后叶沐恩扬盛湖。

剥茧抽丝忙老妪,织云绣彩乐村姑。

年年小满人潮涌,弦管清音溢锦都。

 

盛泽(新韵)

现代  俞前

嫘祖轩辕登大殿,万绸日出震江南。

目澜洲畔心潮涌,平仄声中有舜年。

 

盛川

现代  汝悦来

舜湖烟水望中迷,机杼声连锦绣奇。

更忆红梨风物好,微醺醉卧白洋西。

 

先蚕祠

现代  朱永兴

各埠悠然圣殿存,飞檐斗拱漫烟痕。

蚕花村舍绮罗秀,衣被苍生嫘祖神。

小满戏文祈吉瑞,烛台香火梦芳魂。

年年月月躬长揖,唯愿同途共织云。

 

(二)名文

施润泽滩阙遇友(节选)

施润泽滩阙遇友收录于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第18卷。本文节选自小说的前半部分“拾银还主”。

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绵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有几句口号为证: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入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这镇上都是温饱之家,织下绸匹,必积至十来匹,最少也有五六匹,方才上市。那大户人家积得多的便不上市,都是牙行引客商上门来买。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一日,已积了四匹,逐匹把来方方折好,将个布袱儿包裹,一径来到市中。只见人烟辏集,语话喧阗,甚是热闹。施复到个相熟行家来卖,见门首拥着许多卖绸的,屋里坐下三四个客商。主人家跕在柜身里,展看绸匹,估喝价钱。施复分开众人,把绸递与主人家。主人家接来,解开包袱,逐匹翻看一过,将秤准了一准,喝定价钱,递与一个客人道:“这施一官是忠厚人,不耐烦的,把些好银子与他。”那客人真个只拣细丝称准,付与施复。施复自己也摸出等子来准一准,还觉轻些,又争添上一二分,也就罢了。讨张纸包好银子,放在兜肚里,收了等子包袱,向主人家拱一拱手,叫声:“有劳!”转身便走。

行不上半箭之地,一眼觑见一家街沿之下,一个小小青布包儿。施复趱步向前,拾起袖过,走到一个空处,打开看时,却是两锭银子,又有三四件小块,兼着一文太平钱儿。把手攧一攧,约有六两多重。心中欢喜道:“今日好造化!拾得这些银子,正好将去凑做本钱。”连忙包好,也揣在兜肚里,望家中而回。一头走,一头想:“如今家中见开这张机,尽勾日用了。有了这银子,再添上一张机,一月出得多少绸,有许多利息。这项银子,譬如没得,再不要动他。积上一年,共该若干,到来年再添上一张,一年又有多少利息。算到十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那时造什么房子,买多少田产?”正算得熟滑,看看将近家中,忽地转过念头,想道:“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什么紧,落得将来受用。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如若有本钱的,他拼这账生意扯直,也还不在心上。倘然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钱,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过日,或卖了绸,或脱了丝,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互相埋怨,必致鬻身卖子。倘是个执性的,气恼不过,肮脏送了性命,也未可知。我虽是拾得的,不十分罪过。但日常动念,使得也不安稳。就是有了这银子,未必真个营运发积起来。一向没这东西,依原将就过了日子。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来寻,还了他去,到得安乐。”随复转身而去。正是:多少恶念转善,多少善念转恶。劝君诸善奉行,但是诸恶莫作。

当下施复来到拾银之处,靠在行家柜边,等了半日,不见失主来寻。他本空心出门的,腹中渐渐饥饿。欲待回家吃了饭再来,犹恐失主一时间来,又不相遇,只得忍着等候。少顷,只见一个村庄后生,汗流满面,闯进行家,高声叫道:“主人家,适来银子忘记在柜上,你可曾捡得么?”主人家道:“你这人好混账!早上交银子与了你,这时节却来问我。你若忘在柜上时,莫说一包,再有几包也都拿去了。”那后生连把脚跌道:“这是我的种田工本,如今没了,却怎么好?”施复问道:“约莫有多少?”那后生道:“起初在这里卖的丝银六两二钱。”施复道:“把什么包的?有多少件数?”那后生道:“两大锭,又是三四块小的,一个青布银包包的。”施复道:“恁样,不消着急,我拾得在此,相候久矣!”便去兜肚里摸出来,递与那人。那人连声称谢,接过手,打开看时,分毫不动。那时往来的人,当做奇事,拥上一堆,都问道:“在那里拾的?”施复指道:“在这阶沿头拾的。”那后生道:“难得老哥这样好心,在此等候还人。若落在他人手里,安肯如此!如今倒是我拾得的了,情愿与老哥各分一半。”施复道:“我若要,何不全取了,却分你这一半?”那后生道:“既这般,送一两谢仪与老哥买果儿吃。”施复笑道:“你这人是个呆子!六两三两都不要,要你一两银子何用!”那后生道:“老哥,银子又不要,何以相报?”众人道:“看这位老兄,是个厚德君子,料必不要你报。不若请到酒肆中吃三杯,见你的意罢了。”那后生道:“说得是。”便来邀施复同去。施复道:“不消得!不消得!我家中有事,莫要耽搁我工夫。”转身就走,那后生留之不住。众人道:“你这人好造化!掉了银子,一文钱不费,便捞到手。”那后生道:“便是!不想世间原有这等好人。”把银包藏了,向主人叫声:“打搅!”下阶而去。众人亦赞叹而散。

也有说:“施复是个呆子,拾了银子不会将去受用,却呆站着等人来还。”也有说:“这人积此阴德,后来必有好处。”

不提众人。且说施复回到家里,浑家问道:“为甚么去了这大半日?”施复道:“不要说起,将到家了,因着一件事,覆身转去,耽搁了这一回。”浑家道:“有甚事耽搁?”施复将还银之事,说向浑家。浑家道:“这件事也做得好。自古道:横财不富命穷人。倘然命里没时,得了他反生灾作难,到未可知。”施复道:“我正为这个缘故,所以还了他去。”当下夫妇二人,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衣冠君子中,多有见利忘义的,不意愚夫愚妇倒有这等见识。从来做事要同心,夫唱妻和种德深。万贯钱财如粪土,一分仁义值千金。

自此之后,施复每年养蚕,大有利息,渐渐活动。那育蚕有十体、二光、八宜等法,三稀、五广之忌。第一要择蚕种。蚕种好,做成茧小而明厚坚细,可以缫丝。如蚕种不好,但堪为绵纩,不能缫丝,其利便差数倍。第二要时运。有造化的,就蚕种不好,依般做成丝茧;若造化低的,好蚕种,也要变做绵茧。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又蚕性畏寒怕热,惟温和为得候。昼夜之间,分为四时,朝暮类春秋,正昼如夏,深夜如冬,故调护最难。江南有谣云: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钱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家中颇颇饶裕。里中遂庆个号儿叫作“施润泽”。却又生下一个儿子,寄名观音大士,叫作观保。年才两岁,生得眉目清秀,倒好个孩子。

 

盛泽的“小满戏”

民国25年(193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第四编江苏卷中收录本文。作者于秋。

盛泽,是吴江县属的市镇,它的著名出产,谁也知道是“盛泽纺绸”。历年遗传下来的风俗,在小满节的一天,这是几百家丝行共同出资演神戏一天。今年呢,恰巧轮着“中国的一日”。

据说丝行的祖先,蚕花娘子是其中之一。他们要纪念这蚕花娘子,

并且希望蚕花娘子保佑四乡农民所养的蚕有丰满的收成,所以有这种迷信举动。但是他们一半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一半是想盛泽的绸市有发展。因为蚕的收成一好,丝业和绸业在经营上比较顺利一点。

在农村崩溃的现在,一般农民衣食方面都有不能解决的。所以他们在整天的劳动之后,唯一的消遣,只有抽抽旱烟;能去坐坐小茶馆,已算是特殊的了。要想踏进戏院,看一天戏剧,他们是万万谈不到的。

今天既然这上在演所晒“小满戏”,也是他们一年中只有的一日。只要你不怕太阳晒,有气力在拥挤的人群中站得牢,那末,可使你不费分文,看一本极精彩的京戏。

平常很冷清的胡桃街,今天大不相同了。丝业会馆里(又称蚕花殿,在胡桃街),容下了几万的看客。

自从立夏以来,天气一直是阴寒着,今天却大不相同了,温度自六十度升至八十五度(华氏)。一轮血般的红日,格外显出它的威武,把这一群看戏的大众,晒得个个汗水直流,连声地喊着好热。

咚嘡咚嘡的锣鼓声,布满了整个戏场,在几个红袍绿袍的出场和进场中,不知受了多少观客的怪声叫好。

为了天气炎热,一般卖水果和卖纸扇的小贩,莫不利市三倍。

在这样拥挤的人群中,几个警察已失去了他们维持秩序的效力。打架的事情,随处都可看见。一位公安分局长也来赶热闹,被挤破了一件绉纱单长衫。

 

日出万绸数鲈乡

19935月,苏州市知名作家吕锦华撰写的《金色的年轮》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本文节选自该书中《迷人的鲈乡》。

水里鱼多陆上绸多,有人曾这样描绘吴江;日出万绸衣被天下,有人曾这样赞美吴江。吴江,水灵灵的一块土地,因为紧傍太湖因为水质清纯,因而蚕丝的产量和质量总是列居榜首。丝好绸也好。吴江绸早在万历年间就开始扬名中外远销东欧市场,其精工细织轻柔滑爽的特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1919年巴拿马赛会上吴江绸一举夺得金质奖、银牌奖等多块奖牌而名满天下,明末清初这里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各种丝绸庄会馆纷纷应运而生,携带巨款的商贾从全国各地云集鲈乡,街上行人摩肩河里舟楫塞港,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明末诗人周灿曾在一诗中写道:“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余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生动地画出了水乡绸市鼎盛的景况。

吴江织绸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从最古老的木制织机到最先进的无梭织机,吴江丝绸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艰难的更迭终于脱颖而出的崛起。三千多个春去秋来淘尽了多少物华天宝人海珍奇,而吴江丝绸兴衰则出落得更加光彩夺目更加瑰丽迷人。

你见过春日早晨瞬息万变扑朔迷离的金色朝霞吆?你见过夏天黄昏如火如荼燃烧着的橘红晚霞吆?你见过秋日正午湛蓝湛蓝的碧空中轻轻飘过的薄如蝉翼的白云吆?你见过冬天雨后潇洒自如翻卷着的银色云海吆?如果见过,那么吴江丝绸可以给你乱真的感觉;而如果没有见过,那么站在眼花缭乱的“吴绸”面前,在一刹那你会产生一种梦境幻觉,仿佛真的置身在云光霞影中而心醉神迷。

多少人在吴江丝绸面前倾心折腰赞叹不绝流连忘返呐!

吴江织绸的规模又以古镇盛泽为最。这里有党今中国最大的丝绸专业市场——东方丝绸市场。几十条横街竖巷几百家绸店组成了一座蔚为壮观的绸城。走进高大典雅的牌楼式城门置身其中,真像闯进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丝绸迷宫里不知所以。图案的变幻无穷色彩的无穷变幻,又让人目不暇接神荡目摇不亦乐乎哩!

这里三代四代同堂、同吃丝绸饭的“丝绸世家”不乏累举。一个占地仅3.5平方公里的古镇,光三、四千人的绸厂就有好多家。另外还有数百家的小厂相互相吸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方阵。在这里,几乎老老少少都能说出这样一串数字:

——丝绸年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年出口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已经获得了江苏省外贸出口“十一联冠”;当然,他们还会如数家珍地向你讲述某某产品得过金牌啦,某某产品夺过魁啦;听着看着,看着听着,你只觉得把“绸乡”的桂冠加冕于鲈乡,实无半点的虚假夸张实在是最最贴切不过了。古镇有许多深深的小巷。小巷的取名许多都与丝绸有关。傍晚,在这些很深很窄,望不到尽头的小弄里散步,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正穿行在一条苍凉的历史隧道里,仿佛正在读一部古老的丝绸史。无名工匠艺人的雕塑,构成了深巷中多变的路基。几乎每个大院的门楣上,都有精致的砖雕,木雕或石雕,都有一段与丝绸有关的神话风俗和戏文故事。当然,还有更让人缱绻的东西。比如面对一堵爬满了清潭斑驳陆离的古墙;偶尔闯进一个院子。忽然看见一排精雕细刻却摇摇欲坠的长窗;或者突然看到一架上了年纪的破织机,上面褪尽了漆色落满了尘埃;这时,你会用感觉的触须探进那股已经消逝的时间里去追索和描摹,有时更会兴起出奇的异想,若干关于绸乡人的悲悲欢欢的故事,就根植在那里孕育在那里生长在那里。

小巷敞开的窗子里不时会送来轻轻柔柔的评弹说唱。须眉皆白的老人会极乐意地给你讲一段昨天的故事,或者,讲讲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古迹古风。时间使这里的一切不断变化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总是花和梦年龄的年轻姑娘,欢笑的青春在小巷里回荡;而还归小巷时,则已是含殆弄孙的白发长者了。时间使这里的姑娘不断更换着,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织造的云朵一样龙凤一样花卉一样,都是那么熠熠闪光着光彩照人着,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有一条深深长长的河流相通着。吴江丝绸如今大多漂洋过海进入西欧市场。用吴江绸制成的各种高档服装已成了国际市场的枪手货。如果说万里长城是用砖用泥筑起了一份巍巍屹立在神州大地上的骄傲的话,那么,心灵手巧的鲈乡人则是用比头发还细的蚕丝,用智慧用汗水,编织了一堵比万里长城更为雄伟的丝绸长城,它可以把个地球绕起来。

它迷人,但不招摇;它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

 

(三)碑文选录

重修济东会馆碑记

民国13年(192411月,立重修济东会馆碑。

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麕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因建两会馆以联合梓谊任城会馆坐落镇之西肠圩内供奉金龙四大王神像共置地三十一亩七分六厘四毫除馆基占地五亩八分五厘并市房一处占地五分外其余均系稻田计二十五亩四分一厘四毫至该馆四至任城碑文记载颇详堪资考查兹不多赘济东会馆坐落大适圩计地九分九厘五毫东界徐姓南界河岸西界程姓北界曹姓四至分明此处结构大门紧靠驳岸进大门有前厅后有戏台左右走廊再后有正大厅东西厢楼又有小前楼跨楼过楼后楼小后楼楼后有厨房一间后门与西邻程姓公同出入同立界石为证当日两处之经营颇费心力而吾乡之商于斯者之多概可想见洪杨劫后无人过问遂为觊觎斯产者将任城会馆所置田产盗卖幸沪会得信即起交涉沪会王会长绍坡赵会长聘原会长福堂均热心公益任劳任怨凡有吾乡公产莫不设法保存是以亲赴盛泽调查实在即于吴江起诉往返奔波不辞劳瘁事经两年始得解决即呈领新单存证当时见任城会馆大半坍颓瓦砾一片重建之议只有俟诸异日至济东会馆堂宇依然不亟为修葺将与任城同其倾圮因约同工匠偕至盛泽从事勘估议得工价洋六千余元夏间动工冬月蒇事楼台厅房焕然一新于是公议任城神像风日剥蚀破落不堪未便移动爰敬书神位移供济东会馆内神灵从此不致断绝香烟会馆从此得以永久存在此皆沪会会长之功也爰勒石以志之

七等嘉禾章分省任用荐任职贾孝璆撰文

一等嘉祥章皖南教育局局长许德臣书丹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 吉日立

 

重修先蚕祠记

1999年秋天,先蚕祠经修缮后对游客开放。10月,盛泽人民政府立重修先蚕祠碑。

古镇盛泽井烟稠叠民齿繁衍擅蚕织兴绸市商贾辐辏百业欣荣饮水思源清道光七年另二十年丝业公所建先蚕祠于大适圩祀奉行业祖师兼为公所及农会办事之处规模宏敞殿宇嵯峨气势磅礴其内戏楼精雕细刻金璧辉煌美轮美奂乃江南古建筑瑰宝时每届小满鸣锣演戏近悦远来蔚成大观先蚕祠历经沧桑咸丰年间权充县丞署沦陷时期驻扎日军继又作仓校舍工场渐致败落一九四九年被征作粮库部分房庐被拆园池湮没幸祠基及门楼大殿议事厅尚存为全国最大蚕神祠庙遗址一九九五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丝绸文化及民俗文化盛泽镇人民政府广纳各界人士建议于一九九八年夏先期修葺门楼续于翌年三月全面动工,至十月竣工原貌恢复异彩重放前后两期共耗人民币伍佰贰拾陆万元除地方财政支出外并得各单位及个人鼎力资助盛世修祠千秋功德造福桑梓因勒石概述颠末以诏来者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月 盛泽人民政府立 里人周德华撰文

>